新笔趣阁5200 > 其他小说 > 大地芬芳 > 第八章
    接连两次被伯父巧取豪夺,占去四亩水田,陶秉坤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只要看到甚至只要一想起那些水田的形状,内心就隐隐作疼。随着岁月流逝,他的这块心病非但没有减轻,似乎还有所加重。也难怪,三儿子陶玉林也降生了,家里开销愈来愈大,没有几亩好田,养活家人都困难,更别说实现他家大业大的梦想。一到冬闲时节,他就在牛角冲开挖新田,年年不懈。他人单力小,连干了几年,也只开出不到一分田。幸好,他在山上勤耕细作,又碰上几个好年成,收成相当不错。虽然伯父又以捐学田的名义划走三亩旱土,每年还是能收几千斤鲜红薯、几百斤玉米,还能割一担棕片。他栽的油茶已开始挂果,茶树也能一年采两道茶叶,能粗制出近一担黑毛茶,卖给小淹茶行,可得十几元钱。相比之下,他已是村里家境较好的了,已基本自给自足。

    他却并不满足。这年夏天歇伏时节,想起自己在置田上的种种不顺,忽然悟到,莫非是因为自己对土地菩萨有不恭之处?为显示他对土地菩萨的诚心,他当下决意造一座土地庙。地址就选在屋东头山坡上的槠树下。土地庙很小,只有半人高,所以用不着许多料也费不了几个工。庙很快就造好了,他在庙门上恭敬地写了一副对联: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只是里头是放一尊木头雕像,还是仅放一个牌位,陶秉坤拿不定主意。照乡下习惯,两种办法都可以的,主要是要有个烧香上供,叩头作揖的地方。若做个木雕像,则要多花费许多钱;不做雕像只供牌位,又怕不足以显示心诚。陶秉坤颇为踌躇。

    这日陶秉坤终于选择了放置牌位,放了鞭炮,烧了高香,诚惶诚恐地端了红漆牌位向小小庙宇走去。到了庙前,忽然看见土地菩萨盘腿坐在庙里,一只手拄着拐杖,一只手举在胸前,双眼微闭,念念有词。陶秉坤心中一惊,双膝一弯就跪下了,拿额头在地上叩,慌不择言地道:“土、土地菩萨你、你何时来的我一点不晓得,小民多有得罪,还望你海涵你、你肚子饿了吗我、我给你做吃的……”

    土地菩萨脆声说:“我要吃肉!”

    陶秉坤迭声应道:“吃肉吃肉,我就去割肉!”

    这时土地菩萨扑哧笑出声来,陶秉坤定睛一瞧,哪有什么土地菩萨,是三岁的小儿子陶玉林坐在庙里!他光着身子,全身涂满黑泥巴,粗一看浑然一座雕像,可一笑,就露出几粒参差不齐的白牙。陶秉坤气得差点闭气,抓住他一只胳膊就将他提了出来,一直提到堂屋里才放下。亵渎了土地菩萨,弄不好会招来大祸呢,陶秉坤将小玉林按在板凳上,操起一块篾片,心一狠就朝他那小屁股抽去。还没抽着,小玉林就夸张地尖声大叫起来。黄幺姑闻声赶到,企图拦住丈夫,但陶秉坤硬是让小玉林稚嫩的屁股上留下了三道红印。

    三天之后陶秉坤还气恨未了,板着脸不理任何一个儿子。一连数日夜夜给土地庙烧香上供,唯恐得罪神灵。这件事令陶秉坤意识到,以后他不仅要为扩大家业费力,还要为教养后代操心了。特别是这个刚学会走路便如此顽皮的玉林,以后只怕要给他招惹不少麻烦。

    五年之后,三儿子就以自己的行为证明了陶秉坤预感的准确性。那日陶玉林去公屋里的塾馆上学,由于红薯吃得太多,他不停地打嗝,在龙先生吟诵孔圣人的文章时,竟放了一个响亮无比的屁,引起一场哄堂大笑。垂垂老矣的龙先生勃然大怒,如此有辱圣人,那还了得!当场揪住陶玉林的衣领提将起来,喝道:“为何放屁?!”陶玉林振振有词:“人不放屁,哪里出气?”龙先生喝令陶玉林伸出手掌,操起戒尺抽打下去。但一连三次没打着,倒不是龙先生眼花打空了,而是每次戒尺快抽着时,陶玉林恰到好处地将手缩走了。这样的惩戒就具有了游戏性质,学童们的笑声愈发欢快起来。龙先生气恼到极点,把戒尺按在陶玉林脸蛋上:“你再这样我抽你的脸!”玉林只好乖乖地把手伸出来,忍着疼痛,不哭也不皱眉,只把抽打的次数暗记在心。放学后他趁龙先生批改文章时潜入厨房,吃掉锅里的饭,又屙了一泡屎在锅里。龙先生先向陶立德告了一状,然后与陶立德一起带着玉林来找陶秉坤。陶立德正色道:“秉坤,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你看你崽伢子干的好事!如此下去龙先生还如何传道授业解惑?你的崽不成器不要紧,耽误了陶家所有的学童,你担当得起?”陶秉坤无言以对,把愤恼的脸对准惹事生非的儿子。玉林一看就怕了,哇哇叫道:“不怪我呀,是大哥二哥叫我这样做的呀!”玉田玉山两人在一旁顿时呆了,有口难辩。陶秉坤恼恨倍增,当着陶立德和龙先生的面施了家法:将三兄弟卧缚在长板凳上,扒掉裤子,用干楠竹枝将三个屁股抽得血痕纵横。

    事后,玉田玉山要找三弟算帐,玉林理直气壮地狡辩道:“我不赖你们赖谁呀?我不赖你们,爹会打死我呢,打死我你们就没三弟了!三个人都打,爹就不敢打死我们的,打死我们,他就没儿子了!”玉田玉山哭笑不得。

    深得龙先生喜爱的是老大玉田。玉田读两年私塾之后就已写得一手好字,三年之后会作诗,其中某些句子为龙先生击节赞叹。一本《幼学琼林》几近倒背如流。作为长子,他也为父亲钟爱和倚重。只是,陶秉坤对他的体格和秉性都不甚满意。他长得瘦弱清秀,又文静腼腆,天生一副读书人模样,今后若能外出谋职做官也罢,倘若在家务农,只怕无所作为。

    此时安华新学兴起,家景较好的人家都将子女送入了新学堂。听说新学堂不仅读经讲经,还设有修身、算术、地理、国文等课程,陶秉坤就动了让玉田入新学的心。学好算术,对一个人的一生太重要了;不图算计人,也要防被人算计,否则被人算了还懵懂不知。陶秉坤刚向龙先生露了点口风,龙先生眼睛一眨,老泪就流下来了,颤巍巍地挥挥手:“去吧,潮流如此,夫子奈何?反正我这老朽也活不了几日啦,也不晓得这塾馆还能开几天。只是玉田去了后每日要习帖吟诗,莫要懈怠。”

    于是在初夏的一天,陶秉坤带玉田走出石蛙溪,去小淹上新学堂。此时革命党人已经推翻满清朝廷,年号亦已改称民国,但除了剪去辫子剃了光头后挑担干活更为方便之外,革命并没有给他这样的平民百姓带来更多的好处。渡船犁开碧波缓缓抵达小淹码头,走下跳板,陶秉坤正想拾级而上,见码头上一帮衣冠楚楚的人在朝远处眺望。其中一个穿笔挺洋服,戴礼帽,鼻梁上还架副金边眼镜,身姿十分眼熟。走到近处,才认出是陈梦园。较之过去,陈先生身上明显地多了种令他仰视的东西。多年不见,他只怕认不出他了罢,陶秉坤一侧身,想从一旁走过去。陈梦园却转过脸来了,目光飞到他面孔上,在他快要离去的时候问道:“这不是秉坤么?”

    他只好停步,憨憨一笑:“是我,陈先生。”

    陈梦园晃晃头,叹道:“唉,人世沧桑,几年不见,我们都见老了!秉坤呀,别来无恙?”

    “嗯,还好。”陶秉坤将玉田推到陈梦园面前,不无自豪地说,“这是我大崽,叫玉田,他下面还有两个。”

    “你好福气呐!”陈梦园伸手摸摸玉田的脸蛋,“好秀气的伢子!”

    玉田的脸马上就绯红一片。陈梦园忽然想到什么,转身从人缝里牵出一个小姑娘来:“这是小女秀英。秀英,快叫坤叔、玉田哥!”小秀英伶俐乖巧,张口就叫,弄得陶秉坤有些手足无措。小秀英见人就熟,拉住玉田要去打水漂,陶秉坤忙说:“玉田快去。当心跌到水里啊!”两个孩子就手牵手到水边去了。在西装革履的陈梦园面前,陶秉坤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拘谨。陈梦园告诉他,他当选县议会的议长,在这儿等船去萸江履职,又说他办的萸江小学将要办成中学,让玉田以后去他学校就读。陶秉坤点头应着,忽然瞥见几个绅士模样的人拿异样目光瞟他,便不自在起来,于是向陈梦园告了别。

    牵着玉田来到学堂门前,陶秉坤心里就作了决定:三个儿子中只送玉田上学堂,玉山和玉林,就念两年私塾算了,因为书读多了,并不见得是件好事,况且他也供不起。

    跨进学堂门槛,玉田兴奋得满脸通红,陶秉坤晓得儿子心里高兴,却并不晓得除了上新学堂还有另外一个高兴的原因:在水边打漂漂时,小玉田与小秀英有了一个约定。小秀英要小玉田以后到她爹办的学校去念书,这样她就有了玩耍的伙伴了。小玉田很爽快地答应了,但有个条件,不许她再说他像个女伢。小秀英也高兴地答应了这个条件。为了表示恪守这个约定永不反悔,他们还郑重其事地拉了勾。

    十五岁的玉田这一年从小淹高等小学堂毕业,考上了萸江中学。这位穿着时兴的青色学生装,理着偏分西式头发的少年带着行李搭船赴学时,透过碧青色的资江水依稀忆起五年前圆圆的薄石片在水面上欢快地跳动的情景,不禁怦然心动。小秀英明亮的眼眸,清脆的笑声以及那个幼稚的约定,由隐及显地浮现在脑际。女大十八变,她变成什么模样了呢?

    进了那所被古松掩映的学校,却没有见到长大了的小女孩。学校里女生寥寥无几,很容易弄清她们的姓名。从装束和谈吐来看,来此读书的大都是些富家子弟,他们的来历使玉田感到压抑,很自觉地沉默寡言。这天陈梦园来校巡视,从新生名单上见到他的名字,便把他叫到校长办公室。

    “嗬,真没想到陶秉坤能用红薯米养出这么秀气的崽!”陈梦园一句话把他的脸说红了。

    仔细询问了他家的情况之后,陈梦园说:“你爹真不容易呢,靠挑脚挑出这么一份家业来!加紧读书吧,不要辜负你爹的厚望。要是手头紧,学费不必一次交齐,成绩优秀的话可以全免。”他恭敬地鞠一躬:“谢谢陈议长。”陈梦园摆手道:“哎,叫我陈伯伯就是。听说你字写得不错,写张条幅给我看看。”他涨红了脸,犹豫着。校长麻利地拿来了文房四宝,并亲手磨墨。玉田铺开一张宣纸,屏声敛气,悬腕运笔,写下了“天道酬勤”四个字。他紧张得手心里沁出了汗水。陈梦园端详片刻:“嗯,不错,架子搭得好,疏密有致,笔画也饱满,这四个字正是你爹的写照……不过太拘谨了一些,可以放开点嘛,不必这么规规矩矩,要写出一点气势来。”说着说着陈梦园来了兴致,拿笔蘸墨,一挥而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玉田看出了那力透纸背的功力,心中暗羡,又自愧弗如,脸就更红了。校长啧啧地赞叹,直说喜得议长墨宝,他要把它装裱珍藏,以作纪念。陈梦园临走拍着玉田的肩:“玉田啊,以后有闲暇,我们切磋切磋,你的字,还要尽快脱去稚气……不过比秀英的字要强多了,当她的老师你绰绰有余。嘿嘿,你要想进步,还得先当我的学生。”玉田红着脸连连嗯嗯着,很想知道当年那个求他打水漂的小女孩现在何处,却不敢开口。

    玉田静下心来念书,渐渐地将那个小女孩忘掉了。毕竟,那是一件遥远的小事。他已经长大了,还拿小时候的约定当真,未免太孩子气。

    但是被忘掉的小女孩突然就出现了。那日晚饭后,学生们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爬竹竿,他则背靠一棵松树坐着,借着最后的天光温习功课。眼前光线一暗,一个陌生的女生堵在他面前:“喂,我晓得你是陶玉田。”

    他红了脸。面前这女生很漂亮,乌黑的短发,整齐的刘海,闪烁的黑眸,红润的脸颊,上穿白色敞口袖衬衫,下着青色褶裙,雪白的袜子,黑色方口布鞋,浑身上下散发着盎然生气。女生说:“你还认识我吗?”

    他不知所措地摇摇头,他确实不认识她,小女孩已经长大了。

    女生瞪大了眼:“你的记性被狗吃了?那年在小淹码头上打水漂的男伢是不是你?”

    他心中一跳,脸上就烧起来:“是、是我,可、可是……你不是有条长辫子吗?”

    长大了的女孩说:“那是封建尾巴,我早把它剪掉了!”

    他心跳得如同打鼓,嗫嚅着:“你……长大了所以我认不出你了。”

    她说:“嗨,其实若不是我爹说起你,我哪晓得你这个坐在树下读死书的书呆子何许人也?”说着拿过他手中的国语课本看看,又塞回他手中。“下了课还看课本?如今没科举,你下这苦功干什么。来,我借你几本新鲜书看看。”

    她拉拉他的袖子,他只好跟在她的身后。在极淡的暮霭里,她的窈窕背影动人地晃动。走过操坪时,一些同学惊讶地望着他,使他心里紧张。她走几步就回头与他说笑几句。她告诉他,她虽比他小一岁,但与他同年级,因为送哥哥去长沙上学,所以入学晚了几天。她径直把他带向她的单人寝室——因为学校是她家办的,所以她享有这个特权,其余同学都是睡大统铺。到了她闺房门口,他不肯进去了。他闻到一股淡雅的气息从她屋内涌出来。她从枕头下面摸出几本杂志给他:“这几本《新青年》,是我哥给我的,都讲些老师不讲的道理……这一篇沈尹默先生写的《三弦》,很短,却很有意思,好像没说什么,又好像说了很多。‘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这样的老年人,我家门外就经常有……”

    玉田回到寝室躺在铺上出神,意外的重逢使他的心兴奋地颤动。脑子里打水漂小女孩的形象已完全被现在的女生陈秀英所覆盖。她比他小,却显然比他成熟。她像个小大人。而在她面前,他竟那么听话,不知不觉中已臣服于她,这其中有什么奥秘?

    时隔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愈发令他对她刮目相看。这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集会,反对军政府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随后举行了游行示威。政府派出军警进行镇压,三十余名学生横遭逮捕。消息传到萸江,萸江中学学生会随即组织了罢课和游行,声援北京学生。陶玉田平时沉默寡言,与同学交往不多,对外界发生的事不甚了了,但他还是参加了游行,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他若不去,反而是个例外。队伍从校门口出发,下了山包,上了沿江的街道,向着县知事公署前进,人手一面三角小旗,走在前头的打着横幅,上书:“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他跟着大家胡乱呼着口号,悄悄地向陈秀英接近。他看见了她涨红的脸。他没料到她会如此激动,他想只怕她跟他一样,未必明白这种游行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只是这么多人在一起,很热闹,很开心罢。游行队伍不一会就到了镇龙桥前。镇龙桥是一座风雨桥,横跨于萸江与资江交汇处,把分作东西两半的小小山城连接在一起。桥上有飞檐翘角,青瓦盖顶,下铺又厚又平的椆木板,两侧还有供人歇息的木搁板。桥宽八尺,可供四人并排而行。在桥西端的入口处,游行队伍停滞不前了。萸江驻军的一个排,手持枪刺把住了桥头,阻断了这条通往桥东知事公署的唯一通道。士兵们把枪刺横在路当中。面对寒光闪烁的刺刀,学生们沉默了,学生会主席面色苍白,嘴唇微张,似要说什么,但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士兵们的嘴角挑起了讥诮的笑容。陶玉田在压抑的气氛中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同时又有种莫名的羞惭。他去看陈秀英,见她脸已红得像块布,光滑白皙的脖上竟凸起来一根青筋。这么多的人,却是死一般的静。然而这静忽然被一阵骚动所粉碎,但见小小年纪的陈秀英挤出人群,径直朝那些枪刺走去了。陶玉田浑身冰凉,不禁也往前走了两步。望着她移动的身影和持枪的士兵,他恐惧得头皮发麻。陈秀英走向桥头,伸手将一支枪拨开。

    挎手枪的兵头喝道:“你是谁?”

    她胀红着脸道:“好狗不挡道。”

    被拨开枪的兵立即小声对兵头说:“她是陈议长的女儿。”

    兵头怔一怔,梗着颈子不吱声了。陈秀英不再用手拨枪,而是挺着胸脯向那些横拦在路面的枪刺走过去,那些枪刺在还没碰着她时纷纷收了起来。游行队伍于是跟在她后面,涌进了桥里。学生们欢呼雀跃,猛跺桥面。陈秀英站到桥侧供人坐的搁板上,攥着小拳头领呼口号:“保障国权!抵制日货!……”陶玉田机械地跟着举拳头,嘴里却没有声音,只是惊奇万分地仰视她——从此以后,他感觉看她就须仰视了。

    游行完毕,他想与秀英聊聊,没能如愿。她被一圈人簇拥着,他拢不了边,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他被冷落在人圈外,感觉她离他越来越远。在以后的日子,她越来越活跃,簇拥她的人也越来越多。他本来就拘谨腼腆,与她谈话的机会就几乎没有了。有时他忧郁地想,她已经忘了有他这个人了。直至菊花飘香之时,她才专门找了他,带他去议长府邸。在那个名为“雅斋”的幽深小院的圆石桌上,她铺开宣纸,让他展示书法才华。他却没了自信,手发抖,写的字也在抖,因为有她在身边。于是他要求她暂避一旁。她走开了,他的字就写好了。陈梦园眯眼笑道:“嘿,这倒有意思!以后你若成大家,倒是一段佳话呢!”

    他愈来愈关注她。他能从空气的颤动,感觉出她从多远的地方走过。薄暮时分,欣赏她晾在竹篙上随风飘动的衣衫和她寝室里摇曳的灯光,几乎是他每日必有的功课。课后在走廊上不期而遇,她随意的点头和短暂的一瞥,能让他回味好长一段时间。十七岁这年,他开始为她写诗,用一个专门的本子。他是写给自己看的,写和看都在隐蔽处进行。

    旧时嬉乐何处觅,

    梦里江水漾绿漪。

    忽惊娇娥退干戈,

    酥胸直向雪刃逼!

    这首诗是在僻静的松林里写成的,轻声吟诵一遍,不禁耳热心跳。他怎么就写了“酥胸”这样的词?他什么时候注意到她有了一个“酥胸”?他忙将这两个字涂掉,似乎这两个字亵渎了她。但他找不出恰当的词代替它,想了半天,又将这个词写上去。反正自己看的,自己觉得好就行。但他还是心慌不止,莫非它泄露了内心某些不洁的意念?

    他寻找着与她单独相处的机会。

    然而当机会来找他时,他却张惶失措地躲开了。那是初夏的黄昏,陈秀英站在夕照的余晖里,当着众多同学的面挥手道:“玉田,带我到河边散步去!”这是一个莫大的殊荣,快乐猝不及防地打击了他,可从他嘴巴里却结结巴巴出来这么一句话:“这,这恐怕不太好吧?”陈秀英怔怔,眉毛就扬起来了,讥讽地反问:“是不是有违‘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不,不是这意思,其实……”“其实你心里也想去,可又不敢是不是?”陈秀英斜乜着他,他感到了那眼神里的轻蔑。陈秀英高声唤道:“喂,有谁想跟我散步去?”话音未落,应声四起。当男同学们众星捧月般拥簇陈秀英去河边时,他默默地远远地跟随在后面,形单影只,愁肠百结。及至无人处,他轻轻抽了自己一巴掌。

    他后悔莫及,一个月后,看到陈秀英独自一人往萸江边去了时,他以为改过自新的机缘来了,就悄悄跟在后面。她飘逸的裙裾飞入一片树荫时,他发现那位已从萸江中学毕业并去北京上大学了的学生会主席从树后闪了出来,手一伸,就把陈秀英揽在了怀里……他呆若木鸡,四肢冰冷。他真是悔断肝肠!

    当陶玉田在萸江情窦初开为情所苦时,他的启蒙塾师龙先生却于一个阳光猛烈的上午溘然长逝。龙先生死前并无大恙,正坐在桌前抑扬顿挫吟咏李白的千古名句,忽然感到有些困倦,头往桌上一倒便睡了过去。学童们扯他那条舍不得剪去的长辫,他也没有动静,才知他从此不再醒来了。龙先生是外乡人,无儿无女,只能就地安葬。陶立德牵头给龙先生办丧事,让所有受过龙先生教诲的人凑份子,每人半块光洋。龙先生在石蛙溪呆的时间长,跟他念过《三字经》的有两代人,陶秉坤仔细算了一下,伯父可因此而收五十多块光洋,而办丧事有十块光洋就足够。陶立德上门收钱时,陶秉坤黑着脸说:“这钱我们穷人家出不起。”

    陶立德不急不慢捋须笑道:“别人出不起你出得起,我还不晓得你的家底?”

    陶秉坤说:“要出也要出在明处,要立帐。”

    陶立德说:“那自然,我管帐,你管事,行不?若有结余,作我们的辛苦费。”

    陶秉坤说:“我不要昧良心钱,要了折阳寿。”

    陶立德说:“没人赖着你要,你先把你家的份子交齐吧,你是我侄儿,你不交,别人也不交的。”

    陶秉坤说:“我想想再说。”

    “这还有什么想的?你读得起书,就该交得起钱,我们不能对不住龙先生,总不能把他摆在屋里臭吧?”

    陶秉坤就说:“我夜里再交。”

    到了夜里,陶秉坤联络了几个人,去找伯父说理,待进了陶家院子,回头一看,那几个人却消散不见了。陶秉坤叹口气,只好把钱交了。

    龙先生躺在一口杉木棺材里,被吹吹打打地抬上了山,亡魂纸飞了一路。玉山玉林兄弟俩作为龙先生的学生代表,披麻戴孝举着招魂幡走在棺材前头,玉山神情木讷而认真,玉林却眼珠子转个不停,嬉嬉哈哈,不时去拾未炸响的鞭炮。在三眼铳沉闷的爆响中,龙先生成为第一个葬进陶家坟山的外姓男人。

    坟冢隆起之后,人们陆续下山离去。有个筑坟的后生把箢箕忘在坟山,转身去拿,惊奇地发现刚刚还摆在坟头的斋粑斋果已经不见,只剩下空碟子在那儿。回来说与人们,都言怕是狐狸吃了,龙先生的魂就附在那狐狸身上。没见龙先生瘦么,饿的呢。只有陶秉坤立即察觉那只狐狸是谁,在三儿子玉林的嘴角,他发现了斋粑斋果的碎屑。他不敢声张,把怒气压在心底,在无人的地方骂一句:“孽畜!”

    玉山和玉林都只读了三年私塾,退学后跟陶秉坤学务农。玉山敦厚踏实,舍得下力出汗,只是欠机敏,学农活要重复许多遍才会。玉林人灵活,却毫无干活的心思,总是偷懒耍奸。陶秉坤考虑到他年纪小,先让他放牛,结果是牛放他,牛把别人的庄稼吃饱后回牛栏里来了,他还躺在山上睡大觉。无奈,陶秉坤只好每日带在身边干活,即便这样,他懒还是懒,玩还是玩。他坦率地说:“爹,我没打算跟你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问他想干什么,他说没想好,还没有什么好干的。

    在十四岁的时候,陶玉林似乎找到什么好干的了,每日夜里出去,通宵不归。这日清早,陶秉坤在菜园里薅草,见他边走边唱往家走:

    癞子癞,

    打骨牌,

    打到半夜里不回来;

    鸡鸡叫,

    狗狗咬,

    癞子脑壳回来了!

    陶秉坤这才晓得三儿子迷上了什么。出了菜园正欲发作,玉林掏出一把铜板:“爹,你看,比你砍柴卖来得容易多了吧?!”

    陶秉坤夺过铜板:“你以后要再往你那狗屎堂伯屋里跑,我打断你的腿!”

    玉林就把一只腿伸出来:“那你趁早把它打断算了。”

    陶秉坤噎住,把一张脸憋紫,他觉出三儿子狡黠无赖的神态与陶秉贵颇有几分相似,便几乎认为他打牌赌博,是落入了伯父一家的圈套。

    陶秉坤决计报复一下,除了看牢玉林不许他摸牌外,还特意跑到小淹那位号称打遍百里无敌手的骨牌王跟前,把秉乾秉贵兄弟的牌技大肆赞美渲染了一番。骨牌王果然按捺不住来石蛙溪叫阵。当骨牌王揣着白花花的银元踌躇满志地离开陶家院子时,陶秉坤从胸膛深处无比畅快地吐出一口气。这是他在与伯父一家的明争暗斗中第一次占上风。